香花旅行网

Hi, 请登录

从圆明园偷了一块石头

石头建造的巴黎圣母院,为何失火了?

个人觉得有三种情况:

1、维修工粗心大意,不按维修流程办事,居然把这么重要的建筑当儿戏,居然能导致电线短路(据说这是起火原因)。如果真是这样也暴露了法国人的办事效率,看来他们的没落是迟早的事。

2、第二种可能是黄马甲捣鬼。提到法国,就会想到法国人的浪漫,但同时也会想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有时是比较极端的,追求绝对的自由。法国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都是以暴力始终。

从圆明园偷了一块石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自导自演。巴黎圣母院是宗教的象征。年久失修,需要维修资金,谁出?政府没钱,企业出师无名,不能明目张胆,不然会引火上身。巴黎圣母院这个时候失火确实很是时候,一方面能转移注意力,平息国内矛盾,同时也给了很多想捐款而不敢光明正大的捐款者一个很好的借口。不然一个塔尖维修没啥意义,不是原装的,拆除麻烦,维修也麻烦,烧掉一举三得。别忘了主要文物都转移了。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船是哪个皇帝造的?

说到颐和园的大石船,估计每一个来园中游玩的人,都有会在这里拍一组照片,发至朋友圈。而关于它的来历与故事,怕是好多人都不清楚。

大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南麓颐和园长廊西边尽头处。此处原为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为其乳母罗氏所建园静寺的放生台。到了乾隆十五年,为了孝敬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乾隆下令修建了清漪园,将此处的放生台改为石舫。

从圆明园偷了一块石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石舫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清宴舫。取海清河晏之意,当年完工之后,十全老人乾隆还心血来潮,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从圆明园偷了一块石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建造这个石舫的寓意,“载舟昔喻”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而乾隆皇帝借用这个典故,是告诉文武百官,让他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坐天下,一定要体恤百姓。

不过乾隆也有小心机,它将这个舟做成石舫,下面还用石柱托底,就是寓言,我大清的江山万年不朽,永远不会被水倾覆。你百姓怎么闹腾,我大清的江山也稳得一匹。

但机关算尽,乾隆也没料到,到了咸丰年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除了将万园之园——圆明园焚之一炬,劫掠一空之外,“清宴舫”也和其他的皇家园林一样,遭遇了劫掠,原来在石船甲板上的木制舱棚建筑被焚毁,石舫一度荒废。直到光绪年间,修建三海工程,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之后,未来养老的所在而大兴土木,“清晏舫”也得以重修。

颐和园的大石船估计是每个来园中的游人必拍照发朋友圈的一个景点,可对于它,鲜有人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小君今天就来给你好好扒一扒

其实这座石船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清晏舫,取海清河晏之意。当年,乾隆大大心潮澎湃的将它安置于园中的昆明湖之上,并写了这样的诗句: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诗中,“载舟昔喻存深慎”这句非常明显的道出了乾隆皇帝的意图,它说的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荀子》里,荀子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大,你就像水里的船,而百姓就是这水,百姓可以托着你,当然,如果你对百姓不好,他们也可以把你倾覆。”

首先,准确来说,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船”名为石舫。舫,是一种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修建的建筑。一般来说,石舫多见于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辟如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位于福海东南角的“别有洞天”里就有石舫,乾隆皇帝为其赐名为“活画舫”;另外就是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舫。

北京颐和园的石舫又名“清晏舫”,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南麓颐和园长廊西边尽头处。此处原为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为其乳母罗氏所建园静寺的放生台。乾隆十五年,乾隆为孝敬其生母崇庆皇太后而下令修建清漪园,便将此处的放生台改为石舫。石舫上原来为中式建筑,但是在咸丰十年,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石舫的中式建筑也被损毁,只留下基座。

光绪十四年,清漪园得以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按慈禧的旨意,将石舫上原来的中式建筑改建成了西式建筑,并在石舫的两侧加了两个仿照蒸汽机轮船所使用的动力装置--明轮。石舫重建之后,取自海晏河清之义(寓意天下太平),将其改名为“清晏舫”。

除了上面提到的“活画舫”与“清晏舫”,位于北京大学燕园的未名湖畔原也有一处石舫,此地其原属于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的淑春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此处的石舫与“别有洞天”的石舫一同被破坏,现今只存有石舫的基座。

颐和园那个石船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高宗乾隆帝修建的。

据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在他继位之初,坐落在京畿西郊一带,已经建起了四座大型的皇家园林。

到了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孝敬他的母孝孝圣宪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将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现在的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到了咸丰十年(即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清漪园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而湖上的石船从乾隆帝时期一直幸存到今天。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边的这个“石船”叫做清石舫,笔者实地探访过,并且拍了很多实地的照片,老样子吧,大家便看这皇家园林的风景,咱们边讲讲这清石舫的来历及它的前世今生。

(此为笔者老猪的碎碎念亲手实拍)

照片上现存非常完好的清石舫,其实是1893年慈禧在给自己修筑养老的地方重建的,在重建的时候加了点西洋风格,第一,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并且在上面装上了进口的玻璃以作装饰,第二,给石船安装上了西洋船的“明轮”让这座清石舫更加的精巧华丽且中西合璧。

新的问题来了,那这座石船最初是谁建造的呢?

先看一个清末的老照片,这个是慈禧在重建之前石船底部的原始样貌,但舫上的中式舱楼被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焚毁,据史载,石舫建于1755年,也就是清乾隆二十年,是我们的“十全老人”乾隆帝建造的,这个石船的原型是乾隆下江南时乘坐的宝船安福舻号,当年这个石船全部用巨石打造而成,船上是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可谓精美绝伦,但是由于那阵儿摄影术还没发明,所以也没留存下来影像。

下面在发几张清末时期外国人拍摄的重建好的石船。可以看到现在的石船基本和清末时期一模一样了,建议各位朋友得空去看看,还是非常值得一观的老物件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