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流失在外的文物?它们都是怎么流失的?
谢邀。近代以来,中国有太多珍贵文物流失在外,能够找到名字就多达数万件,而叫不出名的更是有几十万甚至百万计。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海外流失文物,想要一一介绍其流失过程显然不太现实。子渊今天和大家说说一件知名度较低的国宝级文物——猛虎食人卣是如何漂洋过海到达日本的。
▲惨遭盗掘的清东陵
民国时期战乱频生,盗墓活动自然猖獗,盗墓者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谋财,盗墓后转卖文物;另一类则是谋权,利用地里挖来的珍贵器物讨好权贵,乃是专门为军阀服务。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后者由于获得军阀支持,常以所谓的专家自居,把控着市场上的“文物鉴定”。由于当时缺乏专业人员,没有完备的文物鉴定体系,导致这群徒有虚名的人肆意妄为。其中,猛虎食人卣(yǒu)之所以流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被这群人认定为不祥之物。
▲猛虎食人卣
猛虎食人卣,为青铜铸造,单从外表来看,形似器皿,应为盛物之用,但具体使用场合和方法,当时的专家并不知晓(其实是古代盛酒器具)。之所以会被鉴定为不祥之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独特的外形,看上去有些邪门。猛虎食人卣的造型,是一只老虎怀抱着人,并且目露凶光,看上去仿佛要把怀中婴儿吃掉一样。受当时的迷信文化影响,许多人虎共存的图画都被视为“邪物”,这些专家粗略看了看猛虎食人卣,就马上断定这是邪物,不宜留存于身边。
既然专家都说这东西不吉利,周围民众也就跟着议论。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持有此物的主人家也径直将其丢到仓库角落里。然而这毕竟是商朝晚期的文物,再是不吉利也不至于被丢弃,所以这尊猛虎食人卣便一直都在角落里安静地躺着,倒也没有丢失之虞。
▲侵华日军剧照
中国流失在外的文物确切数字无法得知,但从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进行统计,粗略在160万件以上,都是顶尖文物。
我举几个例子。
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藏在大英图书馆;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在波士顿美术馆;
13000多片甲骨文片在日本。
收藏中国文物的外国博物馆以英、法、美、日为主。
收藏中国文物的200多家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法国枫丹白露宫、卢浮宫、巴黎市立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9家收藏最多。
200多家博物馆涉及的文物包括绘画、陶器、玉器、瓷器、金器、银器、青铜、浮雕、古籍、甲骨片、牙调、玛瑙、漆器、木雕、水晶等,有的博物馆完全是依靠中国文物的展览才能生存。
当然这还是官方博物馆,如果是欧美日本的民间私人博物馆,藏品也就无法统计了。
这些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途径,也和我们国家、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有关。
一、鸦片战争后欧美日本列强从中国抢走的!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并一把火烧了圆明园,企图毁了它们的罪恶。
中国流失海外第一国宝“唐鸿胪井刻石碑”,大家了解吗?
唐鸿胪井碑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都里镇(今旅顺),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史称"鸿胪井"、刻石一块,永为证验。
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做为渤海归入大唐版图的历史见证,史称"唐鸿胪井刻石"。
1895年,清朝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护卫刻石,并在崔忻题刻左侧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末年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从公元713年至今,"唐鸿胪井刻石"已经经历了近1300年的历史。
贪婪无比的日本,一共盗走了中国多少文物?
在浩瀚如烟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诞生了难以数计的珍贵文物。这些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宝,也代表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辉煌,理所当然的,这些国宝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但是,随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急剧衰落,大批珍贵的国宝文物成为列强觊觎掠夺的对象。
尤其是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大批珍贵无比的国宝级文物遭到列强掠夺,至今仍有不计其数的国宝散落海外民间。在这些掠夺中国国宝的侵略者当中,最贪婪无耻的就是日本,因为,它是近代给中国带来伤害最深的列强,也是盗走中国国宝最多的国家,那么,日本到底盗走了中国多少国宝呢?
存有大量中国国宝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早在明朝年间,在沿海地区的肆意横行的倭寇,主要构成就是日本浪人。当然,这个时候日本的军事实力有限,掠夺而去的文物并不多。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就放开彻底放开手脚,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掠夺文物。
据记载资料显示,当时,日军侵略者在北海静心斋设立了司令部,抢走收藏在北海万佛楼中的1万尊金佛。清末民国年间,内忧外患使中国更加混乱不堪,加之文物保护制度的缺失,导致大批珍贵国宝流失海外。
故宫一幅千年“鬼画”,内容诡异,无人能看懂,为什么看过的人都直呼可怕?
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收藏了历朝历代名家作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本来是有更多的国宝,只是经过战火后,被毁坏和被抢走了一大批,使得很多国宝流落到外国,成了他国的展品,今天就来说说故宫博物馆中一幅千年“鬼画”。
北京故宫大家都知道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1912年满清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依然享受着皇帝的待遇,还住在紫禁城中,而皇宫中的大量文物仍然在逊清小朝廷手里,逊清小朝廷一直作着复辟的梦,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把宫中大量文物盗窃出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在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逊清小朝廷赶出紫禁城,同时成立了“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在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进行清点查收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从此这座皇宫和其中的宝藏让平民老百姓也有幸得以参观。
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的一幅“鬼画”,让人看到后觉得很诡异,对于中国画,大家的印象大多是笔墨山水,工笔仕女,画面和谐、儒雅、含蓄,而这幅画诡异的地方在于画的中间是两个骷髅,两边却分别有一妇女和一小孩,都是正常人的打扮。
可以说中国画很少有人画骷髅,这幅画是南宋时期的作品,画作的作者李嵩是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三朝老画师”,李嵩是南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从事木工,喜欢绘画,后来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从此跟养父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名家。
这幅“鬼画”的名字叫《骷髅幻戏图》,画面中心是一个头戴幞帽、身着透明纱袍的大骷髅,席地坐在地上,右手提着一个提线木偶,而这个木偶也是个骷髅,在大骷髅的摆弄下,两臂作招手状,挑逗着前方,在提线小骷髅的前方是一爬行的小儿,昂着头举着右手,似乎被小骷髅吸引,想要去抓小骷髅,小儿的身后是一妇人,看似有些着急,伸出双手想要阻拦小儿,似乎想要去抱小儿。
大骷髅后面是一妇女半坦着胸在哺乳一小儿,稍侧着身目视前方,神态安祥,挡在骷髅前面的是一副担子,担上放着雨伞、席子之类,看整副画似乎是一个街头艺人带着妻儿,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写照。
对幅有黄公望的题诗:
如果将画中的骷髅都画成正常人,那就是一幅平常的市井风俗画,只是画中出现骷髅,让看到画的人第一眼就觉得很诡异,超出了常人对中国画的认知,也让人陷入深思,画家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画中的骷髅应该是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示死,而对面爬行的小儿是生,画家将画一分为二,生死各半,但是死却对于生有着吸引力,或者说生是向死前行,谁也逃不脱这个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