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旅行网

Hi, 请登录

邓拓故居

福州乌塔的由来?

乌塔,福州千年文化地标。福州市中心矗立着两座塔,一座是崇妙保圣坚牢塔,俗称乌塔;另一座是报恩定光多宝塔,俗称白塔,它们是福州的重要标志。乌塔位于乌山东麓,塔身用规整的花岗岩大石块砌成,外表呈乌黑色,因此俗称乌塔。乌塔在福建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五代时期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反映,是研究闽国历史及其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乌塔,福州千年文化地标

其全称为崇妙保圣坚牢塔,在乌山东麓,与白塔互为犄角。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

它的前身是唐朝的净光塔,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年),比白塔早100多年。塔旁矗立有当年刻制的无垢净光塔铭并序。净光塔废于唐乾符六年(897年)。五代晋天福二年(937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重建,为七层八角,高35米,造型古朴大方。基座刻覆莲瓣,塔身第一层底部浮雕龙凤纹。每层塔壁都有浮雕佛像,共16尊,是五代时期的作品。除第一层一面开门,七面设佛龛外,其余各层都是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第四层塔壁嵌着楷书的塔名牌,第五层有建塔的“塔记”,第七层有祈福题名碑。塔内有曲尺形的阶梯通道。塔身外有回廊,周环栏板,塔顶饰葫芦宝刹。

邓拓故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哪些名人的故居鲜为人知?

在北京有很多名人故居不是住在豪华别墅里,而是住在破旧的大杂院胡同里。地安门宽街有个地方叫东不压胡同,又称布粮桥,桥在胡同东南端。据传此地曾为交易布匹、粮食的集市,故胡同以桥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布粮桥于1955年被拆除,改明河为暗沟,辟为马路,胡同东南口遇有二尊石狮。我国著明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曾住在16号,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自清朝末年,这胡同里住过"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和名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同在东不压桥胡同居住,且旧居还在。这次为重现玉河河道,施工部门将坐落于玉河道之上的东不压桥胡同拆除了。在玉河东岸,福祥胡同西口,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门牌上写"东不压桥28号",这里就是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19年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59岁。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又建了詹天佑纪念馆,好在这里主要追思詹天佑的业绩。

说到名人故居,你或许会想到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历史气息的陈设,还有历史名人遗留下来的生活迹象。而今天我们要观赏的名人故居,不但没有令太多的人肃然起敬,还因为过于破旧融入不了新城区险些被周围的民众提议拆除,永远地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说起华彦钧你可能觉得陌生,但是提到他的另一个名字阿炳这就无人不晓了,他的著名二胡作品《二泉映月》也会叫人听了潸然泪下。当人们走近他生前居住的地方,了解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之后,才明白了《二泉映月》里演奏的是他这一生的艰辛和苦楚罢了。

邓拓故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了百姓流离失所,而像华彦钧先生这样的的艺术家也并不例外,满腹才华的他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所激发,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例如二胡作品《寒春风曲》,琵琶作品《昭君出塞》等。其中最有名的,万年还被做成唱片的就是二胡曲《二泉映月》了。

阿炳的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旧城区,阿炳在无锡这座城市里过完了自己兴衰起伏曲折离奇的一生,这间平房破旧不堪,一点都看不出这里曾居住过一位突出的音乐艺术家。屋子里是一个硬板小床,床上甚至还立着他生前使用过的破旧的蚊帐,旁边便是一个斑驳不堪的柜子,还有两张小桌子。这些就是阿炳生前所有的家当了, 可见他的晚年过得是多么凄凉,一个优秀的民间艺术家怎么流落到了这步田地呢?

阿炳从小就学习音乐,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样样精通,等到父亲去世以后他却交友不慎误入了歧途,在这个歧途上罹患了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从此他的人生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表人才相貌堂堂的他原本在道观中的法事活动被迫中止,自己为了饱腹只得走上街头卖艺。

邓拓故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专业而精湛的音乐并不会让他被埋没,这传神的音乐一直在民间回荡着,一直到他的晚年病痛发作只得以修理乐器维持生计,最终在那张破旧的小床上面病终。阿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值得人们去纪念的事情。因此江苏无锡的阿炳故居终究还是被保存了下来,在信息传播更快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愿意前来此地拜访和纪念他。

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福州市标志性建筑,它诞生过哪些名人?都有哪方面的贡献与影响?

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三坊七巷蛰居和走出了不少历史名人,林则徐、沈葆桢、曾宗彦、严复、林旭、林长民、林觉民、冰心、陈矩孙、王冷斋、郑孝胥、陈宝琛、邓拓、甘国宝、左宗棠、郁达夫等。在三坊七巷200多座古建筑中,仍有不少是名人旧址、故居、纪念馆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