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多少年爆发一次?有什么规律吗?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北东方向断裂带中一条最大的断裂带,最早的时候它北起山东郯城,北至安徽庐江,是因为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碰撞造成,故称郯庐断裂带。但随着后来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范围扩大,在我国延伸,2400公里,直接到达俄罗斯境内。
郯庐断裂带从起行程原因就可以知道,这必定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带。到现在为止,郯庐断裂带还保持着每年约2.2毫米的滑行速度。历史上郯庐断裂带也发生过多次地震,比如168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直接达到了8.5,破坏了巨大。而300年后,1969年渤海中部发生7.5级地震,之后没过几年,又在1975年辽宁年海城发生7.3级地震。根据史料统计,自公园前1400年,郯庐断裂带共发生了20次6.0级以上的地震,可见郯庐断裂带的活跃程度。
虽然郯庐断裂带地震多发,但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无规律。我们无法通过统计过去的地震数据来推演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发生间隔。当然了,现在我们也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面对自然,我们仍显得渺小。
前几天的济南地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但对于济南所处区位的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郯庐断裂带也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郯庐断裂带是在1957年,由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大队通过航空磁场测量时,发现这一区域发现异常而发现。该断裂带当时测定的是南起安徽庐江,北至山东郯城,因而命名为郯庐断裂带,后来通过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该断裂带向北仍然在一直延伸,远远超过了郯城,穿过我国东北地区直达俄罗斯境内。从目前科学研究的情况看,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的长度有2400多公里。
关于郯庐断裂带的形成,由于其成因复杂,跨度太大,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结论,但主流观点认为早在三叠纪末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亚欧板块内部的扬子亚板块与中朝亚板块(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发生碰撞,秦岭-大别山碰撞带以东的区域发生了逆冲和平滑交替但无规律的运行所致。郯庐断裂的威力巨大,在新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平滑活动,侏罗纪及之前地质年代的岩层均发生了错移,根据地质勘测的结果,这个错移的结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断裂东部的岩层向西南方向大约移动了700多公里,并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左旋。从现在的遥感图像上,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在郯庐断裂带的所在区域,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断裂带与周围明显的地形地貌差异。
由于此断裂带地质活动仍然很活跃,断裂带所在区域发生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开始,郯庐断裂带纵向200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共发生了8.5级地震1次、7.0-7.9级5次、6.0-6.9级11次。其中震级较大的有: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7.3级地震、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7.5级地震、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那么,能否根据该区域的地震历史,来判断以后发生地震的规律性呢?很可惜,从目前全世界的科学水平来看还很难做到。关于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共涉及到地震学、地质学、引力学、地震波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诸多理论和学科,目前世界上对地震的预测还主要集中在中长期预测,就是根据地震带、断裂带的发展演变和外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预测结果带有时间、空间以及震强的区间性,也就是说只能预测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区间,不能具体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时间和区位上。
具体到郯庐断裂带上,科学家们把该断裂与江苏、山东的交界处列为重点监控区域,该区域遭受岩层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较大,比较容易积聚较大的能量从而引发较大规模的地震,但是频率较低,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没有个几百上千年是不会引发大规模能量释放过程的。
首先说一下,地震是不可预测的,答案是不是很令人沮丧,地震并不能像现在天气预报一样可以预测,但是也不要担心。
接下来说以下郯庐断裂带,题主可能会有点新想法。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自从中生代以来经过了几次左行平移、裂谷作用和横向挤压多期运动过程。但是自从新构造期以来,郯庐断裂带的断裂活动的强度开始减弱,规模也缩小了不少,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
有史料记载以来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经历了大大小的地震,这从侧面说明了郯庐断裂带是在活动期的是有可能爆地震的。这条断裂带也爆发过大大小的各种地震,最早记载比较大的地震时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最著名的清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7月28日,在现在的山东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影响了现在大半部分中国,强烈的改变了地表的结构,现在地质学和地理学同学学习时还会去那里实习。在三百年后也就是1969年7月15日,两次时间也比较类似,在断裂带经过的渤海内部发生了7.4级地震。在过了几年后也就是1975年2月4日,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发生的这些地震基本上位于郯庐断裂带的中心或者附近。由此看来郯庐断裂还是挺活跃的。只不过有一个间歇期,能量的积累然后岩层的断裂爆发产生地震,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但是这并不是说地震时有规律的。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地幔的活动,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沉寂的越久集聚的能量越大,破坏力也越大。
整个断裂带分成了三部分北段(黑龙江肇兴—沈阳)、南段(宿迁—广济)、中段(沈阳—宿迁)。北段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能够造成的影响有限。南段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其活动的范围和频次略高于北段。中段分成了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这一段结构复杂、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所谓刚度强可以这么理解一把尺子掰断了会有很大的响声和振动,但是一段橡皮泥呢肯定不会的,刚度越大在断裂的时候造成的影响也越大)所以该段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所以这一段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近些年来频繁发生一些4-5级小地震。
那么接下来说说大概多久可能会发生地震,一个比较危险的地震区,必须很多次的6.0-7.5级的地震事件,才有可能发生一个8.0级左右的事件。中间没有个几百年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发生的。违反能量守恒原理的事儿,地震们也干不出来。小破裂发生小地震,大破裂才发生大地震,当密集的小震群事件开始发生才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所以密切关注小地震则有可能会发现大地震做好预防。一次大地震后一般在300-1000年之间才有可能发生大地震,以郯城为例若从5.5级发展到8.0级及以上,没有上千年的能量积累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到时候科技发展到地震可能会对人类没有影响,那个时候或许已经进去星际殖民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