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的战略意义到底有多大?
三峡大坝错峰,是为防止上游与中下游同时遭遇洪峰,进一步降低下游的防洪压力。
三峡大坝的意义:
三峡大坝建成后,每年大约能提供1000亿千瓦时发电量,有效解决了电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可以自由调节水位,控制下游地区用水量,一定程度上平衡水资源利用。
三峡大坝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及航运效益,为内陆与沿海联系提供便利,同时,三峡大坝建成后为国家5A级风景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三峡大坝的修筑能有效防止洪涝灾害,长江上游时常发生洪水,而一旦洪水到达下游,就会引起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的洪涝灾害,三峡大坝的修筑无疑就将此风险降低到了最小,因为其巨大的水储量,即便是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也能够有足够的方式将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大坝修筑起来了,蓄水量上来了,自然就能利用水力发电了,而三峡大坝的规模之庞大,每年的发电量都是巨大的,可以达到全国发电总量的百分之三,作为一个单独的发电系统来说,其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而其所发点量给国家提供的利润可达数百亿,也就是说三峡工程的成本在十来年的时间里就可以收回,并在之后可以持续盈利。
同时三峡大坝的修筑使长江上游水位上升,有利于航运抵达内陆地区,在三峡大坝修筑后货运量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就使得内陆的发展更为迅速。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得知三峡大坝对我国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对三峡大坝的军事保护是全方位的,大坝的修筑标准就是按照防核袭击的标准修筑的,同时周围还有大量的军事部队和武警官兵驻守,这些保护可以说是涵盖了“水陆空”三方面。我国更是向世界宣称三峡大坝是我国国之重器,单反有国家胆敢对三峡大坝造成破化,我国将不计后果对其进行反击。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
双方兵力是刘备三万人,孙权五万人。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在夷陵之战投入了多少兵力?
飞天琴罗告诉你:夷陵之战编年史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代时避讳改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进攻孙吴之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以逸待劳,挡住蜀军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可谓刘备的精锐进出。蜀国阵容:刘备(兵退白帝城,病逝),张飞(出征前被部下张达、范彊所杀),吴班,冯习、张南(战死),傅肜(战死),辅匡,赵融,廖化,向宠,陈到,陈式,李朝,程畿(战死)马良(战死)沙摩柯(战死)王甫(战死)黄权、庞林(降魏)杜路、刘宁(投降)赵云(驻江洲,后进援永安)马忠(援永安)蜀国参加夷陵之战的主要是蜀中集团的将领,都是年轻一辈的将领,蜀国未来的希望。主要兵力在40000-70000不等(学术争议)号称十万大军
东吴阵容:陆逊,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李异,骆统,刘阿,蒋壹,丁奉,步骘(镇压五谿蛮夷)
蜀汉军初期因极欲帮关羽报仇,因此士气极高,屡战屡胜,夺下巫县、秭归。章武二年二月,陆逊以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乘高守险,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令吴军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刘备大军相继推进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连营数百里,并得当地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蜀军频繁挑战,但陆逊坚守夷陵不出,孙桓也死守夷道。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疲惫、斗志松懈,于是在六月派大将吴班在平地立营以引诱吴军决战,但陆逊没有中计,刘备知道此计行失效,乃从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陆逊此时才开始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