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湖孤山上,听说有一处苏曼殊墓遗址,现在还能找到吗?
谢谢有人和我一样记得他。我也想知道,那墓能找到吗?一代断鸿埋羽处,十里烟波可当年?这张相片也亏你们找出来,我记得许多年前《燕子龛诗笺注》里有。只是搬家次数多,几次寻觅都无果,想是不在了。这张图我很喜欢。他别有清秀,却不女气,只是清新。有人说他的东西脂粉气重,他只是没有尘气而矣。郁达夫曾说自己也能为,但他到底没他的诗风幽邃。我记得他三十五六就走了。人生的大好年华。我记得他许多句子,蝴蝶腰滞春风影,茉莉心香细雨天。王舍风号万木烟。他喜欢大悲咒,梵文的。现在想,他不会是从我们这个时代穿越过去的吧。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懒得说透。
我是“红雨说历史”,在杭州孤山北侧的一处不起眼的绿树掩映中,在一块仅十多平方米的平地上,竖立着一座高不过2米的小塔,上面写着苏曼殊墓遗址,这样静而幽的环境也和先生的一生心境颇为契合。
先生文章哀怨婉转,情诗幽艳情真。但是身着袈裟形象和他流动的字符不相符合。“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或许柳亚子先生对他的评价再贴切不过。
曼殊是先生僧号,第一次听到时,才发现原来僧号也可以这么浪漫,先生中日混血,母亲为日本人。因为他是个私生子,回国遭遇歧视,加上山河破碎,他两度落发为僧。他也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参加当时爱国诗社南社,与陈独秀,柳亚子相识,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辛亥革命的失败,对诗人内心的打击巨大的,悲观,苦闷,颓唐一齐袭来,1918年,胃病严重的他与世长辞,当时只有三十五岁。或许这就是文人吧,一声叹息。
苏曼殊,书画皆通,通晓英法日梵等文字,精通禅意佛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曼苏的作品,体会他浪漫悲凉有自有抱负的一生: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他的《断鸿零雁记》等小说也是一种离恨上心头,有人说“半是胭脂半泪痕”就是他一生的基调,读读他的文,看看他的人生,沉默片刻,再一声叹息。
文/红雨说历史
苏曼殊被誉为怪僧,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家、诗人、画家。一生命运多舛短暂而却才华独具。
曼殊之墓位于西湖孤山脚下沿西泠桥南堍东岸约百米处。他生前曾向同仁好友表达过“终隐浮屠,夙恋此湖,藏骨于此,可无渐于林逋”的心迹,在其去世六年后由生前好友陈去病、徐自华、柳亚子等人营葬于此,与秋瑾和苏小小墓两两两相对。墓址五十年代被毁,后来复建的石塔为剑状六面石塔,高2.5米左右。现在孤山西泠印社旁标有“苏曼殊墓地遗址”的导游牌。乘坐公交线路850路可达。
苏曼殊,民国时代一个奇特的人物,留给了后世许多话题。他亦僧亦俗,为僧,则有情。为俗,则厌恶人世。最后,却以暴饮暴食,来践踏自己,最终把自己给吃死了。
去世前,留下了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陈独秀就认为,苏曼殊的贪吃,正是他的自杀政策。
他多才多艺,是在于天赋极高。跟陈独秀学写诗,最后融会贯通,写出大量好诗。"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这是他1909年写给陈独秀的古体诗,要知道六年之前的1903年,他才开始学习古诗创作。
他还翻译了法国名著《悲惨世界》,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上百首的诗作。
1924年6月,在苏曼殊去世6年后,他的南社文友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将他迁葬到孤山北侧。
据说当时墓区建有墓丘、纪念塔、供桌等。只可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毁。现在从孤山后山路东行,稍作寻找就能看到一座石塔,这就是重新竖立的纪念塔。
只是当初在塔上刻写的是:曼殊大师之塔,今天石塔上则刻了"苏曼殊墓遗址"。
更多资讯请关注本号。
苏曼殊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奇人,他是作家、诗人、画家,也是翻译家,更是一个酒肉和尚。
苏曼殊1918年死于上海,去世时年仅35岁。六年后,由柳亚子等人主持,移葬孤山北麓。
民国时期有诗:
说的就是一僧苏曼殊,一妓苏小小。先生生前就尤为喜欢歌妓舞妓,这样跨越百年的陪伴,也不孤独。
具体位置可参考下面的地图:
1.出家缘由
苏曼殊是广东人,母亲是日本人,自小与生母分别。长大后颇具才情,会多国语言。
苏曼殊结识了一个日本歌妓,特别喜欢,欲娶她为妻,可是家里不同意,认为有伤风化。
于是先生一怒在广州出了家,此后一直以出家人自居。
南怀瑾曾考证认为苏曼殊未真正出家,只是捡到一度牒,此后就自居为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