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蒲甘地区有什么旅游项目?
万塔之城——蒲甘!古称"阿利摩陀那补罗",手指之处必有浮屠!
佛塔之上,看日升日落,或许没有一眼万年,也不见拈花微笑,却在沧桑的岁月中讲述着佛陀转世的前世今生,虽不见万千佛徒念经诵佛,耳边去回荡着一句句禅意真谛……。
蒲甘分为旧蒲甘、新蒲甘和良吁三部分。旧蒲甘是城市中心,也是佛教遗址所在的地域。为了保护遗址,缅甸政府将原生活在老城的居民强制迁往新蒲甘,新蒲甘在老蒲甘外三公里处,是一个以居为点和商业点为主的新城镇;良吁镇在老城东北四公里处。三镇之外便是荒野之地。
瑞山都塔
被称为瞭望之塔,我更愿意叫他日落之塔。位于蒲甘平原中心靠南,是欣赏日出日落的绝佳之地。也是唯一一座登塔楼梯建在塔外的古塔。
瑞山都的塔基呈玛雅金字塔形,上立覆钟形的白塔,构成结构清晰的七级浮屠。在75年地震掉了塔刹,事后换了一个新的,原先那个供在塔南边的院子里面安放着。位置非常好,朝西可以看见大江,朝东是巨大的达玛央吉佛塔和最别致的苏拉玛尼佛塔,往北则是他冰瑜塔和阿南达寺,还有数不尽的佛寺层层叠叠,在落日之下,我很难用词语给你形容看到的景色,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水浒传》潘金莲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潘金莲就是个文学形象。在施耐庵《水浒传》里,潘金莲属于命运可怜,无奈失节的妇女形象,与潘巧云主动寻欢有不一样的地方。在主要讲武松的段落中,潘金莲被西门庆强权勾引,又被王婆贪财设计,水浒这段故事中其实她一直处于被动,所以在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里,把她扶为主角,充分演绎人性的根本,在明朝同时代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里,这样的故事也多着呢。
有人考证出明朝有个武植,得罪小人遭诬蔑连带妻子一起被演义泼污水,并说这就是潘金莲的原型。但宋代也有据说义士武松的说法,今天西湖边上还有武松墓。如果这是些都是真的,那不正好说明武氏兄弟的故事都是小说家言,把各种素材攒在一起,圆故事的始末。潘金莲不过是古时市井道德约束失败的妇女形象,而且下场惨烈,她金瓶梅中也同样没有好下场。
据考证者说法,真实的潘金莲善良贤淑,相夫教子,那既然是这样,更和水浒传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没有一点关系,何况,以武植夫妇的官衔和社会地位,坊间记载也并不一定就是实据考证。
所以,本人认为潘金莲就是一个文学形象,和历史上那个原型像不像,是不是,没有实际意义。
水浒虽然是传奇小说,有文化艺术的虚构,但从最早的版本《金梅瓶》上看,潘金莲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应该存在。只是经过加工和渲染,才使故事生动活泼,有骨有肉,有血有泪,也是经典名著的亮点。
历史上确实有潘金莲其人。
据考证,潘金莲是明朝永乐年间清河县东北黄金庄人。父亲是一个知州,算是官宦家的千金,少女时代美艳动人,知书达理,温柔善良。后嫁给武植,二人恩爱有加,白头偕老,婚后育有四子。
武植,明朝永乐年间进士,自幼崇文尚武,成年后考取功名入士,做过知县,且是一位清官。据对“武大郎墓”,也就是武植墓的考证,武植的身高在1.78米左右,绝不会是一个矮子。
据说,有一位资助过武植的朋友和武植一起参加科考,结果没考中。于是流落在武植家里好吃好喝伺候着,并且希望通过武植的关系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可是为人清廉的武植不愿意这么干,并且劝朋友让来年继续参加科考走正路。
结果这位朋友觉得武植当了官之后立刻就忘恩负义了,于是恼羞成怒,离开了武植家。但事情并未就此罢了,这位朋友离开武家后整日买醉,解释了一些当地的泼皮无赖,包括泼皮无赖团团长西门庆,这些人中也有些曾经因为偷鸡摸狗被武植收拾过。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收拾武植。
他们肆无忌惮的贬低武植,丑化潘金莲,并且把丑化事迹编写成广告宣传单到处传播。这就有是《水浒传》中潘金莲故事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