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文和自然特征?
1、日本自然概况
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包括各小岛在内)为377835平方公里 ,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200多座火山。
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
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2、日本人文情况:
日本被划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1都,1道,2府,43县。首都东京都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日本的皇居、国会议事堂、内阁、最高裁判所、各省厅、各国驻日大使馆、大企业的本部、日本银行、证券公司、百货商店、报社及电视台都集中在东京。
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制度,天皇于日本只有元首名义,并无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
历史上严岛合战是怎样的?毛利家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发生于1555年的严岛合战是毛利家崛起的重要战役之一。通过严岛合战的胜利,毛利元就显著削弱了劲敌大内氏的势力,确立了横跨周防、安艺两国的霸权。日本学者赖山阳在他的著作《日本外史》中,也将严岛合战与1546年的河越城之战、1560年的桶狭间之战并称为“日本三大奇袭战”。
严岛合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大内氏与毛利氏外交关系的恶化。1551年时,大内氏的重臣陶晴贤发动“大宁寺之变”,迫使主君大内义隆自杀。成功“下克上”之后,陶晴贤推举大内义长为傀儡、他本人则掌握了大内氏的实权。大宁寺之变严重削弱了大内氏的实力,毛利元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开始攻打大内氏控制的安艺国。1554年时,由陶晴贤主导的大内氏与毛利元就正式决裂,双方开始频繁交战。
鉴于双方巨大的兵力差距,毛利元就决定利用计谋分化和瓦解大内氏、为自己争取更为有利的外交环境。毛利元就首先策划了两起反间计,成功削弱了劲敌——大内氏和尼子氏的实力。另外,毛利元就还精心挑选了战场,他在严岛修建宫尾城,引诱陶晴贤前来进攻。随后,毛利元就又在折敷畑合战中击败陶晴贤部将宫川房长,占领了安艺国全境。陶晴贤闻讯后怒不可遏,不顾家臣反对,决定亲自率军征讨毛利。1555年9月,陶晴贤集中了周防、长门、筑前、丰前四国之兵约2万人准备进攻,得到屋代岛水军的帮助后,陶晴贤全军分乘500余艘船渡海进攻严岛。1555年9月21日,陶晴贤的大军在严岛登陆,并开始围攻宫尾城。9月24日,毛利元就率领4000余人出阵、支援宫尾城的守军。为了打败陶晴贤,毛利元就决定采用奇袭之计:他将全军分为两部分,自己率领主力前往严岛救援;小早川隆景则率领别动队扮作陶晴贤的援军、负责封锁严岛海路并消灭陶晴贤的水军。9月28日时,毛利元就成功争取到了村上水军的支持。9月30日夜,毛利元就亲率第1军趁着暴风雨渡海前往严岛,在严岛东侧成功登陆;小早川隆景的第2军和村上水军同样趁夜进军,绕行至严岛神社附近,做好了战斗准备。
1555年10月1日凌晨,毛利军的总攻击开始。毛利元就的主力部队翻越博弈尾、从陶晴贤军的后方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小早川隆景的别动队与宫尾城守军合流、开始进攻陶晴贤本阵;村上水军也开始攻击陶晴贤的水军、并成功将其消灭。受到恶劣天气和奇袭战的影响,挤在狭小严岛上的陶晴贤军调度不灵、陷入溃不成军的状态。由于水军已被消灭,岛上的陶晴贤军失去了撤离的一切希望。毛利军仅通过10月1日一天的战斗就基本奠定了胜局,毛利元就随后又用了4天时间清除岛上的敌军残部,并展开对陶晴贤的搜捕行动。10月5日,陶晴贤被捕并遭到处决,他的首级则被安葬在洞云寺内。至此,著名的严岛合战以毛利元就的完胜告终。据《吉田物语》记载,毛利军在此战中获得了杀敌4780、俘虏3000余的可观战果,战后元就还下令用海水清洗了严岛神社内的血污。
毛利元就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