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林合并条约名词解释?
卢布林合并条约的名词解释:卢布林合并,1569年7月,立陶宛与波兰在卢布林重新签订的联盟条约。
条约规定:波兰和立陶宛联合为波兰一立陶宛王国,设立共同的国会和其他机构,由议会选举国王,建立统一的币制,执行统一的外交政策;同时,双方又实行内部自治,分别设立单独的行政机构、法庭、金库和军队。卢布林合并加强了两国封建主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统治。公元1791年,条约废止,但双方维持联合直到公元1795年。
卢布林合并是波兰和立陶宛在1569年的合并。1569年7月1日,两国在卢布林缔结联邦条约,正式成立了联邦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联合王国),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包括了今天的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全境以及俄罗斯的一部分,成为欧洲当时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卢布林条约在欧洲首次确立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同一个经济和政治实体下,享有充分自主和自由的国家模式,被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是现代欧洲一体化的先驱。
1944年苏联已经攻入芬兰境内,为何不趁机吞并芬兰呢?你怎么看?
1944年,正是苏联对德国进行大反攻的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在十次卫国战争中把自己的军队锤炼得特别强大,似乎天下无敌可比!
芬兰地处欧洲北部地区,紧靠瑞典,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国,地理面积是33万8千平方公里。
二战时人口470万。民族:芬兰族。
芬兰的历史上,在上个世纪之前曾是瑞典领土的一部分,后来瑞典被俄国打败,芬兰又成了俄国领土的一部分,被沙俄长期统治。直到20世纪时,芬兰才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开始了艰难的独立之路。这个小国后来还引起了德苏的争夺。
二战时的芬兰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对于苏联来说,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邻国。当然,芬兰的军事实力与苏联来比是无法同日而论的,也便不构成对苏联有什么威胁;不过,如若芬兰与欧洲其它国家联起手来,那就有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其中就有德国的影子。一战后,芬兰从俄国的统治下独立了起来,从此不再是俄国人的附属国,各走各路。但作为沙俄的后继人:苏联却从未放弃过吞并的企想;因此,苏联处心积虑地要把芬兰争夺过来作为苏联领土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30日,苏联看到欧洲局势混乱,以敲诈勒索的形式对芬兰进行挑衅,遭到了芬兰的拒绝。恼火的苏联军队借故对芬兰发动了侵略战争,苏联集结了45万兵力试图将芬兰纳入版图。芬兰人奋起反抗,加上西方国家以英美等国的干涉,苏联无奈作罢。其实,小国也有其小国的策略;很快,芬兰就与德国搅在了一起,充当起了德军入侵苏联的开路先锋!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偷袭,芬兰由于历史的积怨,逼切地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芬兰收复了许多属于芬兰的领土,同时向苏联腹地推进。
1944年,苏联对德发起全面反攻,苏军攻入了芬兰境内,大有占领芬兰的趋势,但苏军并没占领芬兰,退出了芬兰国境;芬兰依然保持了独立性。这就让人质疑,苏联明的可以占领芬兰,为什么又退出了呢?况且,苏联对芬兰已垂涎已久!
按照当时的局势,苏联反攻势如破竹,苏军对芬兰进攻一直打到芬兰境内。可是芬兰人的爱国热忱高涨,面对苏军几十万的兵力毫无惧色,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芬兰人展开了游击战。虽然这次是苏联获胜,但惨胜:苏联以375491人的伤亡比芬兰的伤亡105904人来说,苏联人也领略了芬兰人的勇敢!虽说苏联可以拿下芬兰,巨大的损失也许就是苏联人不愿与芬兰继续纠缠的其中之一原因吧!伤亡这么大,不是苏联原意承受的。
苏联在当时的处境仍然十分困难,但当要拿下芬兰,不仅要抽调更多的兵力,且北线的后勤供给也跟不上。再说,芬兰是个小国,又无资源,与德国的反攻,打到这个份上,芬兰已不可能对苏联构成了威胁,苏联人可能感到没必要再与芬兰较劲下去了!所以一旦芬兰人作出了让步,见好就收吧!芬兰又一次完满地保持了独立性。
吞并一个主权国家怎么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去做的呢,而苏联也因为1939年入侵芬兰的不义行为而付出了代价——被开除出国际联盟,将芬兰推向德国的怀抱,而1944年之所以苏联放弃吞并芬兰不外乎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亦及与纳粹德国划定东欧势力范围转向与即将获胜的盟国重新定义世界秩序。当初斯大林选择和希特勒合作,也就是以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条约为行动准则,而到了二战后期,与芬兰和解不光是苏联和芬兰的问题,也受到英美盟国的高度关注。所以,这是共同协商之下的成果,苏联作为即将预见到的战后国际体系的奠基者,自然会从大局出发,维护自己在这个体系中的声誉。
第二,客观局势,更大的利益目标在等待着苏联人,也就是,从苏联1944年大反攻时起,其就在有条不紊地盘算着如何巩固自身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还有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相比于桀骜不驯的芬兰,如果能用苏军的钢铁洪流在这些地区稳固扶持好听话的政权,那么足够建立起一道强大的卫星国防线,苏联原本进攻芬兰就是为了边境安全,可是如果能够达成上述目标,芬兰即便日后投向西方阵营威胁就微不足道了。
斯大林其实并不追求反攻的速度,他追求的是对反攻后治下领土和人民的控制。举个例子。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提到了这么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我们知道,至8月15日,苏联军队已经踏上了华沙对面维斯瓦河的东岸领地,波兰本土的战士已经发动对德国人的反抗,但苏联军队并没有提供帮助,他们对外宣称是需要重新补给前线的兵力,同样他们也基本没给起义的斯洛伐克人多大的帮助。
古德里安这样写道——“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俄国人明知华沙举行了起义,却不从外部给起义者们以大力支持,而是将其进攻停滞在维斯瓦河畔。毫无疑问,暴动者属于在伦敦的所谓流亡政府,他们的行动受后者指挥,这一派保守的波兰人是倾向西方的,因此俄国人并不愿意他们起义成功,俄国支持的是卢布林阵营的人。”
正如后来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苏联人抓住了更有利益的地区,最终建立了一道强大的“铁幕”,占据芬兰仅仅捍卫部分北冰洋航线和列宁格勒,可铁幕捍卫的是苏联整个西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