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欧阳村与钓源村是否同宗?
位于江西吉安的钓源古村,欧阳修宗裔聚居地。
江西母亲河——赣江,穿行于山丘、峡谷间,至此地,右岸有被历史学家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左岸丘陵地带则有著名的千年钓源古村。
它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
一代文宗---欧阳修
那钓源古村为何又与北宋词宗欧阳修有关呢?

原来,钓源村为欧阳修同宗后裔聚居地。欧阳修何许人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乃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据说,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在此肇基,而钓源,历代又以欧阳修为荣为宗,故才有此称号。
钓源千年,始建于唐代末年。相传,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任安福县令的欧阳万因公务常往返于庐陵府郡与安福县治之途。
一次,他路过此地,见一片山环水绕、绿树蓊郁,又遇一老叟垂钓于此,便停下来与之相谈。
吉安钓源古村和渼陂古村哪个好?
吉安钓源古村和渼陂古村都是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但是它们各有特色。吉安钓源古村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古村,因其独特的水乡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备受游客欢迎。而渼陂古村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古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生活的好去处。因此,选择哪一个更好要根据个人兴趣和偏好来决定。
吉安钓源从哪进不要门票?
钓源村不免门票,门票价格为60元每人,60周岁以上老人门票半价。钓源村,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下辖行政村,我国传统村落,位于吉安市以西20千米,至兴桥镇北行可达。村域面积2平方千米。现存建筑190栋、祠堂8个、书院7处、别墅1栋、民居170余栋。钓源村几乎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基本类型,被誉为浓缩古村建筑风韵的瑰宝。
什么是庐陵文化?
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它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周边市区的区域性文化。 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历史上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更有甚者,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中,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吉安民间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等的歌谣和美传。明《永乐大典》中即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吉安历史上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蔚为壮观,为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各个领域内留下了值得后人永远可学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
庐陵是吉安的古称,
史卷中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原本荒僻的庐陵一带就是在这样的北民南迁时达到人口的新高。
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南迁,一次是西晋的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宋代的靖康之难。一个地域的文化或许在这种大迁移大融合中逐渐形成,比如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同吉安所在的庐陵文化的融合,大批的聪明的学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在庐陵地区得以崭露头角。史实证明,科举考试中中原的进士所占比例甚少,大都出现在了江南的广大地区,按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人才流失的结果。在千年科举中,全国共录取进士九万八千名,仅江西就占了一万一千名,这一万一千名中,庐陵一地就近三千名。
历数名垂史册的吉安名人,吉安人总是会说出一串名字,比如文坛宗师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诗人杨万里,忠烈名臣胡铨,名相周必大,《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由于庐陵的名声远播,所以很多人以庐陵人自居为荣,像欧阳修,就在他的《醉翁亭记》中称自己是“庐陵欧阳修”。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在吉安这块土地上能培养出这么多贤人才子呢?
首先一点是吉安人的尊师重教。常年发生战乱的中原,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长久的、安定的教育环境。那么,来到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大量的学馆、书院开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互为影响的氛围。
至今仍然完好的吉安属地的二十多个古村里,我几乎在每个村子里都能看到大小不等的书院和学馆,比如吉州区的钓源村,就有学馆五处,吉水县的谷村竟然有十二座书馆。那么在整个吉安有多少呢?二百多所。这个数字占到了江西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可想而知,在每一个学馆里,读书的学子会是多么大的一个队伍。很多的村子对于后学的奖掖,都有一整套的方式。钓源古村有一排旗杆石,一旦有学子高就,就会为他竖起一面旗子在祠堂之前。千余年的时光中,两百多所学馆为国家所贡献的栋梁之才又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我想,这或许就是庐陵文化的最坚实的部分。